比薩斜塔(意大利語:Torre pendente di Pisa或Torre di Pisa)是意大利比薩城大教堂的獨立式鐘樓,于意大利托斯卡納省比薩城北面的奇跡廣場上。廣場的大片草坪上散布著一組宗教建筑,它們是大教堂(建造于1063年—13世紀)、洗禮堂(建造于1153年—14世紀)、鐘樓(即比薩斜塔)和墓園(建造于1174年),它們的外墻面均為乳白色大理石砌成,各自相對獨立但又形成統一羅馬式建筑風格。
因為比薩斜塔的傾斜和它同時具有的美麗,從1173年建造伊始至今,它一直受到人們的關注。在建造過程中,起初人們先是采用特殊的建筑設備試圖阻止傾斜的繼續,其后又替換掉柱子和其他破損的部件,現在人們又在地基間插入材料,大大地減少了傾斜程度,保證塔樓能夠維持更長時間而不倒塌。
進入20世紀以后,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政府部門的投入,對比薩斜塔維護的研究工作有了進展,專家成立委員會評估任何一個可能導致傾斜加劇的危險可能性,并研發阻止繼續傾斜直至逆轉傾斜的方法。
由于傾斜程度過于危險,比薩斜塔曾在1990年1月7日停止向游客開放,經過12年的修繕,耗資約2500萬美元,斜塔被扶正44厘米,基本達到了預期的效果。專家認為,只要不出現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,經過修復的比薩斜塔,300年內將不會倒塌。2001年12月15日起再次向游人開放。
比薩斜塔的拯救方法——地基應力解除法
比薩斜塔在建筑的過程中就已出現傾斜,原本是一個建筑敗筆,卻因禍得福成為世界建筑奇觀,伽利略的自由落體試驗更使其蜚聲世界,成為世界著名旅游觀光圣地,每天都吸引著成千上萬的游客,因而它也是比薩市的經濟支柱。但隨著時間的推移,斜塔傾斜角度的逐漸加大,到上個世紀九十年代,已瀕于倒塌。1990年1月7日意大利政府關閉對游人的開放,1992年成立比薩斜塔拯救委員會,向全球征集解決方案。
斜塔的拯救,歷經的很多的方案,但都未見效。最終拯救比薩斜塔的,是一項看似簡單的新技術——地基應力解除法。其原理是,在斜塔傾斜的反方向(北側)塔基下面掏土,利用地基的沉降,使塔體的重心后移,從而減小傾斜幅度。該方法于1962 年,由意大利工程師Terracina針對比薩斜塔的傾斜惡化問題提出,當時稱為“掏土法”,由于顯得不夠深奧而遭長期擱置,直到該法在墨西哥城主教堂的糾偏中成功應用,又被重新得到認識和采納。比薩斜塔拯救工程于1999年10月開始,采用斜向鉆孔方式,從斜塔北側的地基下緩慢向外抽取土壤,使北側地基高度下降,斜塔重心在重力的作用下逐漸向北側移動。2001年6月,傾斜角度回到安全范圍之內,關閉了十年的比薩斜塔又重新開放,一個世紀的愿望終于實現了。
公司經理親赴施工現場,
學習考察比薩斜塔的拯救過程
1997-2016 (C) 浙江勻碧古建 版權所有
ICP備案號:浙ICP備09009548號-1